当前位置:首页 > 2025第2季度 > 正文

第2季度/学课|第4课 列国(上)(音频为望潮讲解版)

2025年第二季度 第4课 列国(上)

《典故、意象、象征:圣经预言研读法》

安息日学研经指引

学课‧2025年第二季度4-6月

 第4课

  《列国(上)》 

   4月19日~4月25日 安息日下午

阅读本周学课经文:

创 10:1–12;创 12:1–9;撒上 8:4–18;太20:25–28;启 18:1–4。

存心节:

“得了权柄、荣耀、国度,使各方、各国、各族的人都事奉他。他的权柄是永远的,不能废去;他的国必不败坏。”(但以理书7:14)

〈启示录〉向我们显明了上帝对这个堕落世界的解决方案。在最后的几章中,通往生命树的路终于恢复,咒诅被解除,我们再次被允许进入上帝的同在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〈启示录〉是〈创世记〉的翻转,这也是为什么在理解世界众多问题最初如何形成的事上,〈创世记〉仍是关键。

〈但以理书〉和〈启示录〉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世俗统治,即人类试图以权力的更迭控制本属于上帝的星球。当罪恶与叛逆的插曲彻底终结后,上帝将以公义统治整个世界。

走到那一刻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,其间是数千年人类自我治理的尝试。可以说,人类从未成功过;即便是那些秉持着崇高理想的人,也总是达不到所期盼的结果,而且往往大大背离了理想。人类数千年来的悲惨历史,不过是记录了这些失败的制度所导致的悲剧。在上帝“永远的国”(但7:27)最终建立之前,这一切只会每况愈下。

■研究本周学课,为4月26日安息日预备。

星期日 4月20

第4课 列国(上)

【宁录与尼尼微】

伊甸园本是为人类创造的理想家园 。当罪恶入侵时,上帝别无选择,只能将人类与伊甸园和生命树分隔开来,至少暂时必须如此。

在伊甸园外,人需要努力做工,才能生存下去。生活变得愈发艰难;我们必须忍受痛苦,汗流浃背方得糊口(创3:16-19)。我们的始祖相信,那公义的王会提供一条重返伊甸园的道路,于是他们在伊甸园门前献祭,满怀信心地等待上帝从一开始就为这堕落世界所预备的救赎。

“人类被赶出乐园之后,伊甸园还留在地上一段很长的时期…… 亚当和他的子孙常来到这里敬拜上帝。他们在这里重新立约要遵守上帝的律法,他们被赶出伊甸园,原是因为犯了这律法。及至罪恶的洪流泛滥全地,世人的邪恶决定了他们被洪水毁灭的厄运时,当初栽植伊甸园的上帝就把它从地上收回去了。但是到了复兴的日子,当‘新天新地’(启21:1)出现的时候,伊甸园必要恢复,并装饰得比起初更加美丽。”——怀爱伦,《先祖与先知》,原文第62页。

然而,也有些人想用人的“解决方案”来应对这新问题,于是城邦诞生了,这是人类在试图创造一种更轻松的生活,也许他们是想重新找回在伊甸园中所失去的。

阅读创10:1-12。这里便是在《圣经》其他章节中反覆出现的一些重要政治角色的出处,比如尼尼微和巴比伦。根据它们后来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,我们从本段经文中可以读出哪些深意?

有人读到关于宁录的描述,认为他是一位高尚的英雄,就像异教神话中战无不胜的英雄一样。但当《圣经》称他为“世上的英雄”和“在耶和华面前是个英勇的猎户”时,其实并非褒奖。宁录自视甚高,他站在耶和华“面前”的意思是他公然反抗上帝。我们在经文中所看到的是悖逆上帝的风气在蔓延,它将持续存在,直到最终所有的叛逆被彻底根除的那一刻。

为什么悖逆上帝的罪比我们想象得更加隐蔽?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这种人性弱点的影响?

星期一 4月21

第4课 列国(上)

【给亚伯拉罕的呼召】

在〈创世记〉第各个邦国的诞生。经常被译为“各 10章,我们见证了国”一词的原文是人。第10章告诉我们,人类按照不 goyim,也指外邦同的地土、方言、宗族、邦国分隔开来(创10:5;另见启14:6)。

邦国出现后,上帝紧接着就呼召亚伯拉罕从它们当中出来,要与这些国家和其代表的一切划清界限。

阅读创12:1-9。为什么上帝要呼召亚伯兰(后称亚伯拉罕)离开本族和父家?

上帝计划使用亚伯拉罕来建立一个大国,这国与人类所建立的王国截然不同。这国除了上帝之外,不会有其他的王。该国的国民当向世人展现,倘若人类回归造物主的怀抱,将会发生怎样的美事。以色列的建立就是要造福“地上的万族”(创12:3)。上帝要将亮光与特权倾注在他们身上,这是自洪水灭世之前就不曾有过的福气。

阅读申4:5-9。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子孙—这个已经实现上帝对亚伯拉罕之应许的民族—说了些什么?

这可不是一个人在一个社群中作见证,而是一整个民族,透过齐心协力地与上帝同工,方能在世人面前展现出祂品格的荣耀。须注意的是,这番话提到让他们如此与众不同的,不仅仅是上帝所吩咐的“律例和典章”,而是他们遵行这些律例和典章让万民大加赞赏,“这大国的人真是有智慧,有聪明!”(申4:6)无论赐给人的真理有多么美好,如果不践行、不遵从,那么带来的只能是咒诅和死亡,而非祝福和生命。

这同样的原则——知道真理还不够,还要遵行——如何适用于今天的复临信徒呢?

星期二 4月22

第4课 列国(上)

【得着你所求的】

以色列国建立初期本是没有人类君主的,这一点与别国迥然不同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以色列人的信心动摇了,他们开始渴望“各国”(即外邦人)所拥有的。

阅读撒上8:4–18。你认为为何长老们会觉得立王一事很吸引人?我们在哪方面也会受到类似的诱惑?

值得注意的是,要求立王等同于拒绝上帝统治祂的子民。这个国家之所以被建立,就是要直接听命于造物主,圣所以及各种圣礼和事奉也能表现出他们与上帝的关系。若要推举人作王,他们就要经受外邦民众所遭受的痛苦:回应征兵为王争战、财产被没收、承担赋税等等弊端。他们终将发现人类的君王往往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统治,而不会像上帝那样充满仁慈。

而且,一旦选择了便是永久性的:以色列人会得到他们所求的,但当他们意识到这事弊大于利时,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承受。“那时你们必因所选的王哀求耶和华,耶和华却不应允你们。”(撒上8:18)上帝了解祂子民的软弱,祂早已预见以色列人将来会要求立王。他们果然如此行,而《圣经》中的许多历史正是这——选择带来的后果。

请阅读申17:14–20。注意,上帝并没有说“我要赐给他们一位王”,而是说祂的子民决定要立一位王。上帝已经设立了一些措施来保护祂的子民免受人类政权的压迫—尽管如此,从以色列民及其列王的历史看来,这些保护措施常常被忽略。我们只须看看以色列民决定立王之后的历史,就能明白在这些君王统治下,民众的处境变得多么凄惨。尽管有些王的德行好过他人,但“好”王也做过错事(想想大卫和拔示巴)。纵观历史,很多时候这个国家是落入了一个又一个“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”(参见王上11:6;15:26;16:30;王下3:2等)之君王手中。

无论是当时还是今日,所有人类政府都有一个共同点:由罪人管理其他罪人。如此,还能有什么指望呢?

星期三 4月23

第4课 列国(上)

【外邦人的统治者】

从上帝对待以色列的方式中,我们可以得到丰富的启示,来理解祂对待新约教会的方式。事实上,以色列的历史在许多方面都预示了教会可能会犯的错误。基督徒绝不能自恃比古代以色列人更优越,因为不论过去还是现在,他们都极易陷入同样的试探中。

阅读太20:25–28。在建立基督教会的事上,耶稣警告门徒们要避免犯下什么错误?

以色列民要求立王,正是这一请求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道德的沦丧。君王们变得愈发邪恶,直到最后上帝允许巴比伦人将祂的子民掳走,以此拨乱反正。

基督教会历史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。尽管教会没有像外邦国家那样的架构,但当君士坦丁大权在握并宣称他也是基督徒时,当时的信徒们都松了一口气:迫害终于要结束了!这件事本身是祝福,但教会随后就意识到:他们或许可以为自己的益处利用皇帝的权力。

在西元四世纪,基督徒群体中爆发了几场重大的争端。当教会发觉自己无力解决这些问题时,便允许皇帝出面干预。逐渐地,罗马主教的地位开始一路攀升,原本他也只不过是一位大主教而已。教会允许国家干预宗教事务,而一旦国家介入,情况就变得更加严峻。

正如古代以色列民一样,基督教历史上许多最黑暗的篇章,正是教会向世俗妥协的直接后果。以色列民的错误是崇拜偶像,她的君王也因贪爱权力而腐败—甚至不惜将孩童献祭给偶像—而教会则是逐渐采纳了异教帝国的许多方式和手段,导致许多忠贞的信徒殉道,因为他们被视为是对政教合一之体制的威胁。

在你所处的文化与社会中,同样的诱惑会以怎样的方式破坏我们信仰的完整性?

星期四 4月24

第4课 列国(上)

【给外邦人的亮光】

上帝建立以色列国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谴责其他国家,而是为了拯救这个世界。当然,面对他人公义正直的行为时,大多数人会感受到自己的亏欠;所以以色列的存在也是为了凸显周围各国的罪恶与自私。与上帝和谐相处的信徒会彰显出祂公义的品格,自然会让他人意识到自己的罪。理想状况下,“守上帝诫命”(启14:12)的人会在生活中展现出上帝的品格。

不过,如果以色列人做对的事情,按照上帝所指示的去行,那么列国就会以寻求和平的心前来,渴望更深刻地了解他们和他们的上帝。但可悲的是,巴比伦的征服告诉我们,列国前来皆为战争。

最能彰显出上帝品格的,当然非基督莫属,祂是唯一一位能完美展现上帝品格的人。祂那完美的榜样虽然会使众人的心省察到自己的罪,但其作用是邀请人们前来(参见约3:16–21)。

上帝建立以色列国的终极目的与建立教会的目的相同:祂渴望使用祂的子民来吸引罪人归向基督。透过教会传达的三天使信息,其呼召并非针对少数人,而是要向“各国、各族、各方、各民”(启14:6)发出。启18:1预言,在基督复临之前,全地将被上帝的荣耀照亮。

下列经文告诉我们,上帝希望祂的子民在这个世界上扮演怎样的角色?我们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自己身上?

❶民 14:17–21

❷赛 42:6;49:6;60:3

❸启 18:1–4

重读启18:1–4中“我的民”——上帝的子民——要离开巴比伦的呼召。这一点要如何实现?换言之,作为一个不在巴比伦里的教会,我们怎样才能被上帝使用,来呼召那些仍在巴比伦中的上帝子民?

星期五·4月25日

第4课 列国(上)

进修资料

〈以赛亚书〉44:24–45:13

“这‘不法的隐意’起初是在暗中静静地发动的,及至它势力日增,博得人心之后,它便逐渐更公开地进行那欺骗人类,亵渎上帝的工作。

异教的风俗习惯几乎在人不知不觉之中潜入基督教会。教会在异教徒手中所受的剧烈逼迫,把妥协和屈从世界的风气一时抑制住了。及至逼迫停止,基督教传进王宫和贵族中间以后,教会便失去了基督与使徒们谦卑简朴的精神,效法异教僧侣和官僚的傲慢和虚荣,并且废除了上帝的律法,而代之以人为的理论和传统。第四世纪初叶,君士坦丁皇帝在表面上的悔改信教,使教会大为兴奋;同时属世的精神披上公义的外衣,步入教会之内。从此以后,腐化的影响便迅速蔓延了。异教虽在表面上销声匿迹,但实际上她却是胜利者。她的精神控制了教会 。她的教义、仪典和迷信,搀入了那些自称为基督徒者的信仰与敬拜之中了。”——怀爱伦,《善恶之争》原文第49 、50。

正如星期三课程中最后提出的问题,我们岂不是都面临这样的危险吗?特别是我们待得时间越久,就越容易将“基督与使徒们谦卑简朴的精神”抛在一边,转而追逐这世界的浮华、权力、赞誉和诱惑?如果我们自认为没有这种风险,那便是自欺欺人。

讨论问题

❶上帝将祂的子民流放至巴比伦,那一刻祂一定痛苦万分。亚伯拉罕曾蒙召从迦勒底出来,建立了以色列这个与上帝立约的民族,好作世人的光,可如今他们却身披枷锁,背井离乡。在他们被掳期间,上帝向他们显明忠心耿耿的以色列民本应有的结局。尼布甲尼撒王原是与上帝势不两立之国的君主,但却归向了基督(但4)。在被掳期将要结束时,上帝兴起了一位波斯王,作为基督的预表之一,将祂的子民从巴比伦释放出来,送回应许之地。居鲁士并非以色列人,但上帝却拣选他,藉着他将上帝的民送回耶路撒冷,好向世人显明救赎计划。藉着上帝从以色列以外拣选人来成全祂旨意的事上,关于上帝如何看待人类,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功课?

❷我们也许并非置身于巴比伦之中,但从我们身上能看到多少巴比伦的影子?我们如何发现这一问题并做出改变?


7